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調查研究要注重實效,使調研的過程成為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領悟的過程,成為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過程,成為推動事業發展的過程。”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們黨的“傳家寶”和做好工作的“金鑰匙”。調研報告則是對調研成果的集中體現,是對調研成色的首關檢驗,調研效果的好與壞在調研報告中可見一斑。
一段時間以來,有些調研報告存在可信度不高、針對性不強、洞察力薄弱等問題。有的調研報告“失實”,行文浮夸、雕琢甚多,遣詞要對仗、造句要排比、數據要漂亮,看似陣仗很大,實則干貨不多;有的調研報告“失焦”,只作現象羅列,不作問題分析,面對問題或是“顧左右而言他”,或如“博士買驢”、不知所云;還有的調研報告“失語”,要么只停留于淺層敲敲打打、理解不深不透,要么如“茶壺里煮餃子”、肚中有貨卻出口不暢,導致建言獻策蒼白無力。帕斯卡爾在《思想錄》中說過:“語言——凡是雕琢字句講求對仗的人就像是開假窗戶講求對稱的人一樣:他們的準則并不是要正確講述而只是要做出正確的姿態。”“開假窗戶”不僅會導致調研成果無法成功轉化,還會影響決策的科學性,讓老問題難以解決,讓新問題接踵而來。
調研報告要戒假、戒大、戒空,調查研究就要求實、求準、求深,既要有“正確姿態”,更要有“正確講述”。要多在內容上下功夫。不作架床疊屋的詞藻堆砌,不作夸夸其談的濫調文章,要堅持實事求是,既報喜又報憂,用樸實直白、“接地氣”的語言陳述調查研究成果,表述要貼切、層次要分明、舉例要得當、數據要真實,少“注水”、少“撲粉”,讓調研報告說得了實話、道得出實情。要多在問題上下功夫。調研報告要堅持問題導向,開門見山、直擊要害,不寫“兜圈子”的廢話,不寫“繞彎子”的套話,要直奔問題去,實行問題大梳理、難題大排查,聚焦《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明確的12個方面的重大問題,把這些立足當下事關長遠的問題找準確、抓具體,讓調研報告擊中靶心、有的放矢。要多在本質上下功夫。調研報告不能只有做法的體現和問題的描述,還要有成效的啟示、經驗的轉化和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做得好的有什么經驗可以學習,做得不好的有什么方法可以解決;要透過一隅觀全局,哪些優秀表現可以強化運用,哪些風險問題應該注意規避。要在披沙揀金中歸納總結,在去蕪存菁中提煉升華,讓調研報告有深度、有內涵。
在日常生活中,“開假窗戶”看不到真風景;在調查研究中,“開假窗戶”得不出真結論。只有在調查研究時蹲下身子看螞蟻、在調研報告中打開天窗說亮話,才能真調研、調真研,才能在新征程上有新作為、在新時代中有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