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語按:“大調研”,也就是年度重點考察調研,是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就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建言獻策的重要活動,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提出意見和建議,以調研報告等形式向中共中央提出意見和建議,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大調研”一般每年一次,由中共中央統戰部組織,各黨派團體實施,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參與,地方黨委和政府提供支持。
今年“大調研”活動已經陸續拉開帷幕。讓我們跟隨媒體記者的“第一視角”,看看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考察團的“大調研”有何動作,有何收獲?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2024年,“人工智能+”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如何推動發展人工智能?如何加強人工智能和產業發展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如何讓人工智能更好保障改善民生?
近期,受中共中央委托,民建中央調研組圍繞“推進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這一課題,在上海和江蘇等地開展了2024年度重點考察調研。此次考察調研由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常務副主席秦博勇帶隊。
調研組考察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
調研組通過同政府部門、專家、企業座談,并實地走訪多家企業和園區,重點了解兩地在推動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加強企業創新生態培育、打造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加強應用場景開放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和意見建議。
“算力資源供應如何保障?”“怎么提升高質量數據供給能力?”“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怎樣培養?”……圍繞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調研組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座談會上,有的部門建議,發揮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支持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的研發,通過算法、架構和硬件的系統性設計,推動基于國產芯片的大規模訓練,構建國產芯片應用生態;有的專家認為,人工智能的有效應用依賴于學科交叉融合,人才選拔要廣泛地吸引各領域對人工智能感興趣的優秀苗子加入,搭建復合人才培養體系;有的企業談到,希望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培育豐富的應用場景。
人工智能是上海確立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近年來上海在這一領域交出了令人矚目的答卷:產業規模超3800億元、人才規模超25萬人;三批58個應用場景開放、10所高校設置人工智能相關專業……
曾經是上海重要生產、倉儲基地的徐匯濱江,如今云集著浦江實驗室、西岸數智中心等科創平臺。全國首個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就坐落在這里。
走進“模速空間”,調研組了解到,2024年,全國前4批次通過上線備案的大模型中,上海占據24個。而上海的24個備案大模型,徐匯區獨占15個,集中在“模速空間”。這里不僅有企業日常所需的軟硬件配套設施,更提供算力、數據等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所需的元素,為建設大模型生態社區提供了樣本。
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在數字經濟時代依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調研組考察稀宇科技。
上海稀宇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推動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突破的科技公司。在這里,公司創始人向調研組介紹了公司如何以快速迭代的技術和產品,為企業提供高效智能的通用大模型解決方案。
如果說通用大模型是“百科全書”,適用不同的產業土壤,垂直大模型則更像單領域的專家,能夠更精準地滿足行業特定的需求。在東方財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調研組了解到,2024年,公司自主研發的“妙想”金融大模型上線,并在不斷優化金融垂直能力。
產業基礎堅實、科教資源豐富、市場規模巨大、產業支撐較好等,是江蘇省推進人工智能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優勢。近年來,江蘇省統籌優化全省產業布局,初步構建起應用牽引、跨界融合、開放共享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體系。
南京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是南京鋼鐵廠,始建于1958年,近年來借助“工業互聯網+數據治理”雙輪驅動的技術架構,實現了企業生產運營模式的變革與重塑。調研組來到南鋼智慧運營中心,參觀了集智造、運營、生態于一體的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工廠”。南鋼集團負責人介紹,依托數據體系建立故障診斷模型,企業設備智能運維水平大幅提升,實現維修成本降低20%,人工作業量降低60%,設備故障診斷周期由1.5小時下降至5分鐘。
在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和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調研組重點詢問了科研、教育、產業等有機融合情況,以及在吸引和培養具備交叉學科能力人才等方面的經驗做法。
調研組認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構建促進創新的良好生態,凝聚國企民企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合力。要加強統籌規劃,引導各方共同完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為各類人工智能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推動形成政府、高校、科研機構間密切合作的創業創新產業生態。要更加凸顯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使之成為創新要素集成、創新成果轉化的生力軍。
據了解,民建中央調研組下一步將充分梳理吸收此次調研成果,力爭形成高質量的調研報告,以民建中央名義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意見建議,為進一步推進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建言獻策。
(原標題:點燃智能引擎 賦能千行百業——民建中央2024年度重點考察調研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