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醫美正從明星、“網紅”的職業需要,慢慢走進大眾生活。有關數據顯示,2017年大陸醫美行業增速達到42%,總量超1000萬例,遠高于7%的全球增速。2018年,大陸醫美市場規模預計將超千億元,發展前景廣闊。這引起了許多臺灣業者的關注。
近日,兩岸醫療美學新概念論壇在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舉行,吸引了200多名來自兩岸的醫美業者、專家學者參加,大家圍繞兩岸醫美行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展開交流探討。在論壇上,不少臺灣醫美業者向大陸業者拋出橄欖枝,期待攜手共拓美麗商機。
看好大陸市場
借助大陸出臺一系列惠及臺胞政策的契機,臺灣史丹佛健康美學診所營運長吳瑄宴近期頻頻到大陸考察醫美市場。“今年3月,我們在深圳設立了相關機構。此次希望借參加論壇的機會,考察一下福建的醫美市場。”吳瑄宴表示,臺灣醫美產業發展較早,但競爭激烈,投資大陸的醫美市場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
那么,臺灣的醫美產業競爭究竟有多激烈?臺北市女子美容商業同業公會顧問林榮茂告訴記者,在臺北市就有上千家醫美診所,為了爭搶客源,大家相互殺價,結果導致惡性競爭。“目前,確實有不少臺灣醫美機構進入大陸。但企業落地后,如何融入當地市場,才是最為關鍵的問題。”林榮茂說。
今年6月,福建出臺的“66條惠及臺胞措施”明確,符合條件的臺灣醫師,可通過認定方式獲得大陸醫師資格,并可按照相關規定在閩申請注冊短期行醫,期滿后可重新辦理注冊手續;在美容師等工種的職業資格考試中,對臺灣同胞簡化流程,直接采認技能水平,只進行理論考試,合格者頒發相應等級職業資格證書。
“這些措施對于臺灣醫美業者來說是一大利好,隨著各項同等待遇的落實,相信會吸引更多島內業者西進。”吳瑄宴認為,臺灣業者經驗豐富,大陸業者熟悉市場環境及客戶需求,兩者結合可以形成互補雙贏。
破解人才之需
醫美行業涉及使用醫學手段,包括藥物、儀器及手術等,來提高人體外在的美感。因此,對從業者的職業技能、專業能力要求較高。目前醫美人才在兩岸都供不應求。
“臺灣職業教育體系頗為成熟,但受少子化影響,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面臨招生難題,醫美人才的培養陷入困境。”林榮茂認為,大陸醫美產業起步較晚,相關專業設置還在逐步完善中,故而也存在人才缺乏的現象。
為滿足醫美市場的需要,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從2012年起開設醫學美容技術專業,成為我省第一家開辦醫美專業的高職院校。從9月起,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醫學美容技術專業還開設了閩臺合作班,阮柳容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會先在學校學一些基礎理論知識,再到臺灣大仁科技大學交流學習一年,然后會回到福州學校里進行總結,最后進入醫美企業實習。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博采眾長、學有所成。”阮柳容說。
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醫學美容技術專業教師吳若云表示,藥學是臺灣大仁科技大學的特色,而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則以中醫教學見長,希望閩臺合作班的學生通過三年學習與實踐,有更扎實的職業素養。
除了合作辦學外,今年起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還將與臺灣大仁科技大學開展師資交流。“我們將邀請臺灣教師來校給學生授課,也會派出學校教師赴臺交流。通過師資隊伍的培養建設,促進醫美辦學水平提高。”吳若云說。
林榮茂建議更多兩岸高校在醫美人才的培養上加強合作,為兩岸醫美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探索“醫美+”
“按照是否需要手術,醫美技術分為手術類與非手術類(微整形)兩大類型。與傳統手術項目相比,非手術類項目創傷小,一般1~2天就可以恢復,這不僅減輕了消費者的痛苦,還大幅度減輕了消費者的經濟負擔。隨著人們對健康問題的重視,微整形市場將會越來越大。”吳瑄宴認為,未來兩岸業界可以利用各自優勢,攜手探索“醫美+”的創新之路。
近年來,臺灣醫美業者推出“醫美+旅游”模式,“健檢+醫美”游成為一種新的旅游方式。消費者在旅游觀光的同時,還可以享受到健康檢查及醫學美容的服務。“這種模式進一步延伸了醫美行業的產業鏈。”吳瑄宴說。
與此同時,近年來大陸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也誕生了“醫美+互聯網”的創業思維。“目前,我們在大陸的企業已經申請了微信公眾號,接下來還希望有自己的手機APP,通過線上推廣、咨詢、預約等方式,逐漸打響自己的品牌。”吳瑄宴認為,臺灣醫美業者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市場上應多向大陸業者學習,將雙方的經驗與技術結合,在線上線下共同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其實,醫美還可以與生活美容、中醫調理等結合,讓消費者獲得更多的健康體驗。”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醫學美容技術專業帶頭人吳明表示,近年來該校培養的醫美專業畢業生已近200名,就職方向主要集中在醫院、醫美企業、美容會所等機構。隨著“醫美+”領域的不斷拓展,未來學生的就職方向將更多元化,大健康市場的前景也將更加廣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