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員這么多,醫院人手不夠,我怎么能歇?”“我是共產黨員,我來承擔特別護理,把任務交給我吧!”“我想學醫,像你們一樣,給紅軍傷員看病……”
近日,我校以“紅醫薪火”為主題的思政課實踐活動匯報會順利舉行。馬克思主義學院、團委青馬工程學員以及各院系學生代表參加匯報會。實踐活動通過手繪故事、朗誦原創詩、原創情景劇等形式進行展示,在激情赤誠的演繹中沉浸式地感受與傳承紅醫精神。
《從閩西蘇區走出的女紅軍——鄧六金》通過繪畫形式,追憶了從望郎媳到女紅軍、從閩西長征走到陜北的唯一女紅軍鄧六金的一生,特別描繪了長征途中,鄧六金克服缺醫少藥的困難,以女同志特有的細心和耐心,精心護理傷員,幫助擦洗傷口、換藥、喂飯的生動事跡。繪畫作品《南昌起義軍在汀州福音醫院》《白求恩在延安》《抗“疫”逆行天使》等一張張畫作,記載著一代代紅醫為祖國衛生健康事業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展示了紅色閩醫在革命戰爭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不畏艱難、救死扶傷的白衣戰士情懷。
“紅旗耀野汀江韻,青囊養銳橘泉飲。八閩傳福音,三軍復日新。高胡聲玉振,叢育杏林勁。赤膽濟民生,德誠術業精。”來自閩南地區的學子用富有壓韻與節奏之美的閩南話聲情并茂地朗誦原創詩《菩薩蠻》,該詩敘述了“紅色華佗”傅連暲等閩西革命子弟兵的英雄事跡,講述了福音醫院從閩西遷往江西成立中央紅軍醫院的崢嶸故事。冒著槍林彈雨救治傷員,醫治窮苦百姓,這種無畏生死、救死扶傷的精神使同學們無不動容,不僅展示了對紅醫前輩的敬仰,更表達了傳承紅醫精神、在醫學探索中砥礪前行的決心。
“擔架隊,幾夜不曾睡,穩步輕行問傷病;同志帶花最高貴,疼痛可減退……老戰士,幾年久從戎,擁政愛民作模范。”時任淮海戰役總前委委員的陳毅司令員以《記淮海戰線見聞》一詩展現了當時人民戰爭的宏偉畫面。同學們以情景劇《救死扶傷是我們的天職》演繹了在此背景下,高胡、陳海峰等數千醫務工作者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對傷員進行治療護理的感人事跡,再現了全軍醫務部門救護和治療傷員的生動情景。“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傷病員!救死扶傷!”彼時的錚錚誓言響徹耳邊,令人動容。
《傅連暲從教會醫生到革命者的轉變》《沖破封鎖,保障藥械供應》《華東醫務工作者的旗幟》《月亮洞醫院》《德醫雙馨的醫務工作者》《閩衛的軍營生活——我的人生起點》《“生命天使”林巧稚》《吳孟超:披肝瀝膽,醫者仁心》等情景劇作品,分別講述了傅連暲、曹國煌、高胡、陳海峰、左英、陶平、林巧稚、吳孟超等紅色閩醫故事,以飽含年代感的場景、內涵豐富的情節展示了革命戰爭年代、新中國成立前后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醫療戰線上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以及一代代福建紅醫人傳承“政治堅定、救死扶傷、埋頭骨干、技術優良”為主要內容的紅醫精神。同學們生動逼真的表演感染了在場所有人,把師生們帶回到激情燃燒的歲月,大家紛紛表示,通過親身演繹紅醫故事,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紅醫前輩的不易,更加強烈地感受到醫學生的初心與使命,也更加明白了作為當代醫學生要賡續紅醫精神,樹立崇高信念,練就過硬本領,無愧新時代閩衛人的責任與擔當。
此次思政課實踐項目將紅醫文化、思政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是對我校堅持不懈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育人工作的積極創新,也是對構建具有醫學特色的“大思政課”育人格局的有力探索。“紅醫薪火”主題實踐通過將思政理論知識轉化為繪畫、詩歌、情景劇等多樣化實踐方式,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通過激發情感、調動情緒、培養情操,助推將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讓衛院學子在體驗感悟中升華認知、激蕩情懷,在“為民服務解難題,守護健康擔使命”的崇健臻善之路上綻放仁心之花。
稿件:馬克思主義學院
文字:吳薇、熊美蘭
審核:熊美蘭
責編:曾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