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深入推進,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在育人理念、辦學路徑、教學模式、學習范式、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深層次變革,塑造“智能+”高等教育新生態。
人工智能具有技術屬性和社會屬性高度融合的特點,是經濟發展新引擎、社會發展加速器??v觀教育發展史可以看到,技術與教育相生相長,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給教育帶來跨越式發展。“數字時代,教育何為”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思考的時代命題。在此背景下,需要直面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從適應未來時代需求的角度,重新反思、審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工作。
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必須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從人才培養結構來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與時俱進,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高等教育必須超前謀劃,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適配度,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從人才培養模式來看,人工智能將會給教育的理念、內容、場景、方法、評價等帶來變革。人工智能正在從“工具”向“伙伴”轉變,將逐步形成相互促進、相互伴生的關系,人機協作、跨界融合將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
面向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深入推進,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在育人理念、辦學路徑、教學模式、學習范式、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深層次變革,塑造“智能+”高等教育新生態。
01育人理念革新
培養重心要從“學知識”向“強能力”轉變。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以知識傳授為主要任務,人工智能正在讓知識的獲取變得唾手可及,特別是隨著大數據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普及,機器對于海量數據和信息的捕捉、挖掘與分析能力將遠超人類。在此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必須從“學知識”向“強能力”轉變,培養學生“從0到1”的創新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協作溝通能力,推動課程、教材、實驗等基本要素向“強能力”這個目標轉變,進而加速教育的“選、教、學、考、評”各環節從“知識為主”向“能力為先”轉變。
02辦學路徑升級
專業結構要從被動調整向主動升級轉變。
專業的質量和結構,直接關系高等教育支撐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直接影響高校立德樹人的成效。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演進將對社會各行各業產生重大影響,高校專業設置必須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前瞻布局一批未來新興專業,升級改造一批現有傳統專業,淘汰撤銷一批陳舊落后專業。鼓勵高校主動調整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加快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全面提升師生數字素養,支撐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03教學模式創新
教學要從“師生交互”向“師/生/機”深度交互轉變。
人工智能在深度學習海量多模態數據的基礎上,能夠理解人類表達的自然語言和上下文語境,并通過強大的計算能力更快速給出問題的答案,提供內容詳細、思路清晰的解釋,這使教育教學形態創新成為可能。下一步,教育部將推動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開展“智能+教育”改革試點,打造一批智慧課程、“人工智能+X”課程群,選樹一批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典型案例,提升師生人工智能素養,構建虛實融合、“師/生/機”三元交互的教學新范式。
04學習范式轉型
學生要從“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
隨著數字資源的極大豐富,人工智能可以根據不同學習者的背景和基礎,更加快速、準確地匹配學習資源,并基于學習者的行為數據,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效果反饋和路徑推薦,實現高效的自適應學習。近期,教育部將試點建設一批“未來學習中心”,搭建智慧學習空間,探索新型基層學習組織,打造泛在化、個性化、協作化的學習場景。同時,支持高校通過產學合作方式共建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創新實驗室,升級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推動以智助學、以智助教、以智助管、以智助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推動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被動式學習”向以學生需求為中心的“自主性學習”轉變。
05評價方式完善
評價要從“結果評價”向“多元評價”轉變。
數字時代對人的綜合素質評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打破了傳統單一維度、以分數為主的評價機制,強化了對師生動態數據的感知、采集、分析和監測,為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多維度評價提供了可能。高校要適應教學與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綜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多維度、過程性、科學化評價,探索建立基于數據驅動的教學監測平臺,構建靈活開放的數字學習成果互認機制,形成基于大數據的全量化、智能性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
來源:文章選摘自2024年第3/4期《中國高等教育》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