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以下簡稱資源庫)建設是推動信息技術在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改革與教學實施領域綜合應用的重要手段,為進一步優化項目組織,規范基本建設要求,提升資源庫的建設質量和應用效果,制訂本指南。
一、指導思想
資源庫主要面向我省專業布點多、學生數量大、行業企業需求迫切的職業教育專業領域,組建一流團隊、匯聚一流資源、提供一流服務,為全省相同(相近)專業的教學改革和教學實施提供范例和優質資源。通過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推動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改革,擴展教與學的手段與范圍;帶動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變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探索基于資源庫使用的學習、培訓等學習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機制;為社會學習者提供資源和服務,增強職業教育社會服務能力,為形成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提供條件和保障。
二、功能定位
資源庫功能定位于“能學、輔教”。“能學”指凡有學習意愿并具備基本學習條件的職業院校學生、教師和社會學習者,均能夠通過自主使用資源庫實現系統化、個性化學習,并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輔教”是指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習對象和課程要求,利用資源庫靈活組織教學內容、輔助實施教學過程,實現教學目標;學生可以在課堂教學以外,通過使用資源庫鞏固所學知識、實現拓展學習。
三、建設思路
資源庫建設須遵循“一體化設計、結構化課程、顆粒化資源”的構建邏輯,強化共享應用的功能與制度設計。其中,“一體化設計”是前提,資源庫建設要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結合專業特點,統籌資源建設、平臺設計以及共建共享機制的構建;“結構化課程”是重點,資源庫提供的標準化課程要貫徹專業教學標準、覆蓋專業核心課程、展現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成果、融入創新創業創造教育,滿足網絡學習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需要;“顆粒化資源”是基礎,庫內資源的最小單元是獨立的知識點或完整的表現素材,單體結構完整、屬性標注全面,方便用戶檢索、學習和組建課程。
四、項目組織
資源庫建設按照“統一標準、自主建設、自愿申報、擇優支持、集中管理”的方式組織實施。
(一)統一標準。各單位建設的資源嚴格按照國家發布的專業目錄進行分類,素材按照資源元數據標準進行著錄。
(二)自主建設。鼓勵專業領域內的優勢職業院校,瞄準社會需求,匯聚本專業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學校和行業內有影響力的企業組建項目團隊,自主建設資源庫。
(三)自愿申請。資源庫建設應得到舉辦方和行業企業充分認可和支持,經充分論證后(詳見“申請條件”部分),自愿申報。
(四)集中管理。建設完成的資源庫內容,經審定合格后集中上傳到省級職業教育資源平臺。
五、建設內容
(一)建設與集成
1.基本資源。應以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為前提系統設計,以碎片化的資源建設為基礎,以結構化的課程建設為骨架,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展示資源的優勢,開發建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必要數字資源。基本資源須覆蓋專業所有基本知識點和崗位基本技能點。
2.拓展資源。根據產業發展要求和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建設拓展資源,增強資源建設的普適性。拓展資源應體現行業發展的前沿技術和最新成果。
3.資源冗余。庫內資源應力求豐富多樣,在數量和類型上大大超出庫內提供課程所調用的資源范圍,實現資源冗余,以方便其他教師靈活搭建課程和學生自主拓展學習。
4.分層建設。庫內資源應包括素材、積件、模塊和課程等不同層次。素材指最基礎的、碎片化的資源;積件指以知識點、技能點為單位,多個內在關聯的素材結構化組合形成的資源;模塊是以學習單元、工作任務等項目為單位,多個知識點、技能點結構化組合形成的資源;課程應包含完整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包括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過程記錄、教學評價等環節,支持線上教學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資源庫提供的課程體系應涵蓋所屬專業的全部專業主干課。
5.資源類型。資源類型一般包括文本類素材、圖形(圖像)類素材、音頻類素材、視頻類素材、動畫類素材和虛擬仿真類素材等。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有效表現資源吸引學習者的優勢,杜絕“書本搬家”式的資源建設;注重各種類型資源的深度開發,文本、圖形(圖像)類以外的其它資源應占較高比例;努力實現資源類型多樣化。
6.資源屬性。應按照資源的內容和性質,科學全面地標注資源屬性,方便資源重組與檢索。加強資源的智能組合功能。資源的形式規格應遵循行業通用的網絡教育技術標準。
7.主要內容。資源庫內容應包括專業介紹、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環境、網絡課程、培訓項目以及測評系統等,主要有:
(1)職業標準、技術標準、業務流程、作業規范、教學文件等。
(2)企業生產工具、生產對象、生產場景、校內教學條件等。
(3)企業生產過程、學生實訓、課堂教學等。
(4)工作原理、工作過程、內部結構等。
(5)虛擬企業、虛擬場景、虛擬設備以及虛擬實驗實訓實習項目等。
(6)企業案例、企業網站鏈接等。
(7)數字化教材、教學課件等。
(8)習題庫、試題庫等。
(9)與專業、課程、知識點(技能點)相關的導學、助學系統。
(二)應用與服務
1.實現功能定位。強化資源庫“能學、輔教”功能,支持學生自主學習、測評,方便教師個性化搭建課程和組織教學;完善線上與線下學習過程的管理與服務,便捷自主學習、支持個性化學習。鼓勵項目團隊組建共建共享聯盟,邊建設邊使用,充分運用需求導向、應用激勵的策略,把資源庫使用融入參與建設學校專業教學全過程,促進教師率先使用,引導學生全面使用;探索基于資源庫學習、校際學分互認的共享實現形式。
2.擴大服務范圍。拓展資源建設應充分考慮企業員工繼續教育、技能提升的需求,鼓勵合作企業使用資源庫進行員工繼續教育培訓,支持企業員工廣泛使用;發揮資源庫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作用,吸引社會學習者更多使用。
3.完善運行平臺。切實強化資源庫運行平臺的資源存儲、資源評價、資源關聯以及資源再生等作用,強化針對不同使用者的資源檢索、學習方案推送、在線學習、討論互動、跟蹤評價等功能,把資源庫建設成為智能化、開放性學習平臺,滿足“終身性、全民性、泛在性、靈活性”的學習型社會要求。
六、運行與管理
(一)資源庫運行。各單位保障資源庫的穩定運行,省教育廳將對資源庫的運行狀況進行監測,收集資源庫項目建設與應用數據,綜合運用數據分析、挖掘方法,對資源庫的使用效果、資源更新、用戶行為等進行分析,推動建成資源庫優化功能、更新資源、擴大應用。
(二)資源管理。資源庫牽頭學校和運行平臺對庫內資源的科學性、教育性、技術性、藝術性及版權負責。每個資源庫均須建立施行有效的,建設和更新資源審核機制。
七、申請條件
申報建設的資源庫應具備如下條件和基礎:
(一)資源庫建設方案體現高水平的專業建設與課程體系改革成果;專業核心課程不少于6門,資源類型多樣、分布合理,文本類和圖形(圖像)類資源數量占比不超過50%;結構化課程建設初具規模,教學設計、教學實施、過程記錄、教學評價、自主學習等功能完備;建設內容包含測評系統,能夠支持資源庫課程教學模塊的自學檢測。
(二)項目團隊校企融合、優勢互補,能夠代表專業領域全省乃至全國一流水平,且分工明確、協作有序,執行力強。牽頭學校沒有主持在建的國家資源庫。參與單位(包括參與企業)都承擔有具體建設任務。
(三)資源建設標準和評價機制明確,項目建設資金使用與管理制度科學,預算編制符合目標相關性、政策相符性和經濟合理性原則。經費投入、團隊管理、資源更新及共建共享機制能夠保障資源庫的持續建設與應用。
(四)對于牽頭學校近五年使用省級財政支持資金規范有效、監督公開透明、內部控制好和舉辦方、行業企業支持力度大的申請項目,優先予以支持。
八、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資源庫由一所職業院校牽頭負責組建項目團隊、成立建設指導小組、設置首席顧問,邀請行業協會、企業及職業院校的專家參與。鼓勵跨區域組建項目團隊,團隊內的職業院校要求專業實力強、專業特色明顯,團隊合作優勢互補;選擇與資源庫專業領域相符的全國性行業和代表行業水平的先進企業,把先進的生產實踐資源引入資源庫建設,為資源庫建設提供實質性支持。
(二)運行平臺。申報單位可選擇福建省職業教育資源平臺作為共享平臺,鼓勵多平臺共享。所有運行平臺均須滿足資源庫運行要求、免費提供給資源庫和用戶使用,必須配合和接受省教育廳管理,并保證服務質量。運行平臺不得對資源庫內容設置使用權限,用于商業目的。
各單位應參照本指南,積極開展資源庫建設工作。根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職業教育發展特點,與省級資源庫錯位規劃建設本地資源庫,指導支持本地職業院校開展資源庫建設,推動省級資源庫和地方資源庫在省內的共享和使用;各職業院校應根據自身條件,積極培育、申報省級資源庫建設,突出校本特色,在學校教學中充分使用各級資源庫。形成分層建設、系統推進的工作機制,構建省、市、學校三級,互為補充、使用廣泛的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系統,逐步實現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對職教專業的全覆蓋,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