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設區市教育局、文明辦、民政局、科技局、財政局、人社局、文化局、體育局、團委、科協,平潭綜合實驗區教育局、黨工委宣傳部、社會事業局、黨群工作部、財政金融局、團委,省直團工委、省教育團工委、省國資團工委,各高等院校、省屬中等職業學校:
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教職成〔2016〕4號)精神,現就推進我省社區教育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發展社區教育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九大提出“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發展社區教育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新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是辦好繼續教育、推進全民終身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我省社區教育快速發展,2005年頒布了《福建省終身教育促進條例》,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將社區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系。全省成立了社區大學8個、社區學院83個、社區學校1024個、學習中心(點)4771個,形成了城鄉社區教育逐步推進、內容形式不斷拓展、居民參與率穩步提高的發展格局。但仍存在協同推進機制不健全、政策體系不完善、內容形式不夠豐富、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全民終身學習氛圍營造不夠等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還有差距。
為適應新時代社區教育發展新要求,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社區教育的重要意義,發揮社區教育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科學文明生活消費方式、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強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快發展社區教育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明確社區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
到2020年,初步形成多元參與、機制健全、職責明確、功能完備、制度保障的社區教育治理體系,基本形成教育資源融通共享,內容形式更加豐富,服務能力顯著提高,發展環境更加優化,居民參與率和滿意度明顯提升,具有福建特色社區教育發展模式。全省100%鄉鎮(街道)建立社區學校,90%以上社區、60%以上村建立社區學習中心(點),60%的縣(市、區)達到省級社區教育示范區建設標準,創建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10個以上,社區教育城市參與率達60%以上、農村達40%以上。
三、加快社區教育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社區教育工作領導
1.加強組織領導。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統籌、教育部門主管、相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市場有效介入、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教育督導部門要把開展社區教育督導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來抓,將社區教育納入“對縣督導”“教育強縣”評估指標。各地要結合實際提出具體實施方案和舉措,抓好組織實施。
2.明確部門職責。教育行政部門要把開展社區教育納入教育發展整體規劃,主動聯系有關部門,牽頭做好社區教育發展規劃、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建立目標責任和考核機制,確保社區教育改革發展目標落實到位。精神文明建設指導部門要將社區教育工作成效納入文明城市測評體系。民政部門要把社區教育作為街道管理創新、鄉鎮服務型政府建設和城鄉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財政部門要結合實際,逐步加大對社區教育的支持力度。人社部門要加大對社區教育的支持力度,并結合工作實際,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在職業技能培訓中的重要作用。文化部門要發揮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陣地、人才和資源優勢,積極參與開展社區文化藝術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科技部門要將《科普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實施及國家科普能力建設與開展社區教育工作緊密結合起來。體育部門要將《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實施與社區教育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把健康教育作為社區教育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社區體育組織和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用,廣泛開展社區體育。共青團要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把“第二課堂”、校外教育活動延伸到社區。
3.加強管理服務。依托福建廣播電視大學設立終身教育服務中心,開展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等終身教育理論研究、業務指導、教學服務、人員培訓、政策咨詢等工作,協助省教育廳制訂全省社區教育發展規劃,統籌指導全省社區教育工作,建設終身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負責社區教育信息的收集、統計和分析。各設區市、縣(市、區)依托社區大學、社區學院(社區教育中心)設立終身教育服務中心,協助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區域內社區教育業務指導和管理服務工作。
(二)加強社區教育基礎能力建設
4.健全辦學網絡。通過整合資源,進一步完善城鄉一體的社區教育“市縣鄉村”四級辦學網絡。設區市依托廣播電視大學、普通高校等設立社區大學,負責教學研究與指導、課程開發、人員培訓等工作。縣(市、區)依托廣播電視大學、職教中心、職業院校等設立社區學院,負責教學服務、課程開發、人員培訓、教育示范等工作。鄉鎮(街道)依托市民學校、文化站、文技校或中小學等設立社區學校,組織實施社區教育活動;鄉鎮文技校可根據實際需要轉為社區學校,使其成為鄉鎮社區教育的重要載體。村(居)依托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設立社區學習中心(點),為居民提供靈活便捷的教育服務。
5.推進社區教育示范區建設。制定省級社區教育示范區建設標準,推進示范區創建工作,爭創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和示范區。充分發揮示范區在體系構建、資源共享、投入機制、隊伍建設、信息化應用建設等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建立社區教育示范區進入和退出的動態管理機制。各設區市要制定本地區社區教育示范區創建工作計劃,建立和完善相應工作機制。各縣(市、區)要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區教育發展模式。繼續推進國家級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示范縣建設工作。到2020年,全省60%的縣(市、區)達到省級社區教育示范區建設標準,創建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10個以上。
6.大力推進學習型城市創建。各地要按照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教職成〔2014〕10號)要求,把學習型城市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習型城市建設領導管理體制,明確落實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制度保障和經費保障,廣泛開展學習型鄉鎮(街道)、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家庭等各類學習型組織創建活動,推動學習型城市建設。到2020年,設區市開展創建學習型城市工作覆蓋率達到100%,縣級城市開展創建工作覆蓋率達到60%以上。
7.開放共享學校資源。鼓勵各級各類學校要開放場地設施、課程資源、人力資源、教學實訓設備等,積極參與社區教育。推動具有相關學科和專業的高等院校、中職學校(含技工院校)建立社區教育活動中心或體驗基地,面向社區居民開展社會文化生活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為社區教育機構提供教學支持服務。推動普通中小學有序向社會開放學習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適宜的學習服務。
8.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推進圖書館(室)、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紀念館、美術館、體育場館、社區書院、農村書屋等社會公共文化設施向居民免費或優惠開放,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城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站)、社會組織等為居民提供學習服務,引導一批培訓質量高、社會效益好的社會培訓機構參與社區教育,探索開放、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共享模式。
(三)深化社區教育內涵發展
9.豐富社區教育內容。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素養、誠信教育、人文藝術、科學文化、職業技能、養生保健、早期教育、家庭教育、運動健身、生活休閑等社區教育活動。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制訂我省社區教育通用型課程大綱和標準,組織開發、遴選、引進一批優質社區教育課程資源,推動課程建設規范化。引導社區教育機構、社區組織、居民參與開發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化課程和教材。到2020年,建設1000門省級優質網絡課程。
10.創新社區教育形式。在組織課堂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才藝展示、參觀游學、讀書沙龍、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的社區教育活動。探索體驗學習、團隊學習、遠程學習等社區教育新模式。建設一批社區教育體驗基地,開展形式多樣、富有特色的學習活動,支持與引導社區居民組建學習團隊、學習圈等開展互助學習,通過開設學習超市、提供學習地圖等形式方便社區居民靈活自主學習。到2020年,培育1000個社區教育學習團隊、1000名團隊帶頭人。
11.推進社區教育信息化。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推動線上教學與線下互動結合,促進信息技術融入社區教育教學全過程。完善“福建終身學習在線”,開發手機APP、移動學習等功能,各市、縣(區)建設具有本地特色的“福建終身學習在線”分平臺,向社區開放數字化學習資源及服務。鄉鎮(街道)、村(居)依托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立數字化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做好各類在線學習平臺互聯互通,建設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庫。
12.開展社區教育示范基地和品牌建設。建設一批集教學、培訓、體驗為一體的社區教育示范基地,培育一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社區教育特色品牌,形成“一地一品、一地多品”的社區教育發展局面。到2020年,培育100個社區教育示范基地、100個社區教育特色品牌。
13.推進學習成果積累轉換。依托福建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開展社區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工作。建立居民個人學習賬號,記錄學習者注冊報名、培訓考勤、線上線下學習學時等具體信息,形成居民終身學習電子檔案。各社區教育機構要做好社區居民個人學習信息的記錄、存儲和管理工作,通過學分認證后,納入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
(四)突出重點人群教育
14.大力發展老年教育。發展老年教育是社區教育重要任務。各地要根據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福建省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7-2020年)》要求,逐步完善老年教育管理體制,改善基層社區老年人的學習環境,完善老年人社區學習網絡。建設一批發揮示范作用的老年大學、社區老年學校(學習中心),打造一批優秀學習團隊,建設一批優質課程,不斷提高老年教育的參與率與滿意度。
15.積極開展青少年校外教育。推動實現社區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社區教育機構要緊密聯系普通中小學,依托中小學生校外素質教育基地、科技館、公共文化單位、青少年宮、“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青年之家、青少年校外活動基地、中小學實踐基地等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社會實踐和文體活動,普及宣傳科普知識、自護知識,樹立法治意識,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區教育環境。開展形式多樣的早期教育,有條件的中小學、幼兒園可派教師到社區教育機構提供志愿服務。以“福建好少年”“福建男子漢”品牌項目為載體,充分發揮共青團、少先隊組織在青少年校外和社區教育中的作用。
16.廣泛開展各類教育培訓。主動適應居民實際需求,開展法治社會、科學生活、文化藝術、安全健康、就業再就業、創新創業、職業技能提升等教育培訓活動。積極面向學生家長開展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家庭教育指導。實施農民工“求學圓夢行動”計劃,創新農民工繼續教育新模式,到2020年,實現5萬名農民工接受學歷繼續教育,完成30萬名職工技能培訓和50萬人(次)職工接受綜合素質提升教育培訓任務。實施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每年計劃招收專科學歷教育學員2000名,中等職業學歷教育學員10000名。重視開展失業者、殘疾人及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培訓服務。
(五)強化社區教育支持服務
17.加強隊伍建設。通過“專兼職結合,志愿者輔助”的辦法,多渠道加強社區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建立社區教育師資庫及管理辦法。各級各類學校要鼓勵教師參與社區教育相關工作。公辦學校從開展社區教育獲得的收入中,可安排一定比例的經費補貼教師,按補貼金額單獨核增單位績效工資總量,不納入單位績效工資總量基數。省人社、教育行政部門共同制定社區教育專職教師職稱(職務)評聘辦法。社區學院、社區學校應配備社區教育專職管理人員。探索建立社區教育支教與志愿服務制度。支持本科高校、成人高校、職業院校開設社區教育相關專業,培養社區教育教學、科研和管理人才。建立社區教育工作者分級培訓制度,開展素質和技能培訓,到2020年,全省培訓社區教育工作者10000人。
18.加大經費投入。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社會捐贈、學習者合力分擔等多種渠道籌措經費的社區教育投入機制,加大對社區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斷拓寬社區教育經費來源渠道。推動社區教育服務社會化,推進社區教育領域政府購買服務的試點工作,探索通過政府購買、項目外包、委托管理等形式,吸引行業性、專業性社會組織、社區社會組織和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參與社區教育。鼓勵社會資本、海外僑胞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設立社區教育基金等方式支持社區教育發展。鼓勵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捐助社區教育或舉辦社區教育機構,并依法享受有關政策優惠。
19.營造全民終身學習的社會氛圍。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站、微信、微博等媒體,加大對社區教育重要意義和發展成績的宣傳力度,總結推廣社區教育典型經驗。辦好“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9·28終身教育活動日”,開展“百姓學習之星”“社區教育特色品牌”評選活動,深入宣傳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凝聚社會共識,形成發展合力,不斷提高社區教育的認知度和參與度,提高社區居民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福建省教育廳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辦
福建省民政廳 福建省科學技術廳 福建省財政廳
福建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福建省文化廳
福建省體育局 共青團福建省委 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
2017年12月29日